歐盟PULSE專案搶先報
吳漢章總經理接受數位時代(BUSINESS NEXT)採訪,智慧醫療發展朝國外發展
大家一起來看看這篇採訪報導吧! 2018.10.17 by 王郁倫 三座大山阻擋,醫界如何移山? 與醫界接觸多年,吳漢章觀察醫療產業要數位化,有三座大山需要挑戰,首先是台灣醫療機構非營利單位,這在全球屬於稀有少數特例,這特色也讓醫院推動創新難度增高;其次台灣採單一保險人制度,所有人都納保健保,然而創新醫療服務需靠保險支付,這也拉高了醫院創新的難度,第三就是數據的流通性。 吳漢章坦言,台灣醫院與全世界差異大,因為在台灣,醫院不是營利機構,反而偏向是社區照顧角色,相對削弱醫院創新的速度,而美國醫院不僅可以上市櫃,還可以推保險服務,換言之,台灣醫院若想推出創新服務,將需要病人自費。 而最關鍵的是醫療數據受到法令約束,除非病人同意使用用途,醫院不能擅自把大數據拿去運用,然而資訊技術需要數據應用,資料要能互通及集中化,醫院才能以AI做個人化服務,這部分必須醫師法及個資法等多項法令修法完成,相關法令粗估超過56項,甚至應成立專法才能解決。 吳漢章說,醫材與醫院內數據具有互補性,兩者必須結合才能發展精準醫療,但數據是可以從醫院拿出來用的嗎?各醫院數據品質都很好嗎?這些都是問號,但若真要做醫療大數據,光靠單一醫院的病歷資料庫是不夠的。 華碩健康瞄準精準醫療,歐盟合作大案到手 華碩健康從2016年成立迄今2年,吳漢章說,今年OmniCare智慧醫療物聯網平台剛拿到一件歐盟合作大案,將跟6國家11個團隊合作,提供病人第二型糖尿病及氣喘的追蹤監控,算是邁入新里程碑。 其次,華碩健康也與瑞士Clinerion業者合作,利用其臨床試驗查詢網路及病例累積機制,串聯台灣華碩健康數據,提供藥廠新藥所需的臨床實驗查詢,經過一年多努力,已有全球15家,超過90間醫院參與合作。 吳漢章說,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(OECD)統計全球醫療占GDP比例是8.9%,美國約17%相對高,中國僅6.5%,台灣約介於6到7%,相對而言低於全球平均數,也帶來機會。 當醫界加入ICT元素後,將有哪些變化?吳漢章說,第一個變化是醫材跟藥品未來會差異大、多樣化,藉以提供個人化服務,個人化藥品及醫材也會推出,他認為Apple Watch 4能追蹤更多生理數據,這類穿戴裝置將可讓醫院提供遠距服務及預防性服務。 第二個變化則是人力的運用更彈性。吳漢章說,現在醫院人力荒嚴重,醫生不足、護士缺,精準醫療利用AI能力可以幫醫院節省人力。 智慧醫療物聯網平台,納20多家醫材商組台灣隊 目前華碩健康推出的OmniCare智慧醫療物聯網平台,已經整合約20多種醫材,利用醫療閘道器將數據連上雲端,今年上半已有醫院客戶採購1000台智慧穿戴,透過華碩健康提供的API連結到醫院的傳統系統中做病人監控。 吳漢章表示,華碩健康成立至今,已經跟北市聯合醫院和平院區合作,提供一個病房雲端服務,台大遠距照護也將提供氣喘病人智慧穿戴,做院外追蹤,彰化秀傳醫院睡眠中心也在2017年底提供VIP客戶健康管理服務,高雄義大醫院也對澎湖提供遠距醫療服務。 那麼為何醫院不自己串連裝置打造智慧醫院網路,而要找華碩健康合作呢?吳漢章說,華碩健康的立場中立,本身硬體只有投資開發醫療閘道器,其他醫材都與業界品牌合作打造生態系統,所以對醫院而言,醫材選擇性多,華碩雲端服務上也比單一醫療器材商更專業。 華碩打造大聯盟,伙伴目標40家 而若醫院打算凡事自己來,吳漢章表示,醫院首先要花3~6個月建置期,還必須整合各廠牌醫材標準,連上雲端做管理,而華碩健康則已經整合20幾家品牌裝置,提供標準化格式數據,目前心電圖裝置合作有3家,智慧手錶已合作5家。 然而國外Qualcomm Life醫療平台合作的醫材已經上百個,華碩雲端是否相對落後?吳漢章表示,目前合作伙伴還在增加中,預計合作伙伴達30~40個,主要期望跟台灣本土業者合作,建立結盟關係,未來可以國際輸出。 目前智慧醫院服務型態仍在摸索階段,醫院也在找可行方案,吳漢章表示,華碩也在替客戶找模式,「有價值的服務才有機會放量。」吳漢章說,華碩健康期望醫院的創新成本可以降低,如此才有機會複製更多醫院導入。 舉例而言,台大計劃發展人工智慧服務「臺大醫神-精準醫療人工智慧輔助決策系統」,就與華碩健康合作,由華碩健康提供後端雲端平台及物聯網架構,未來AI醫生可以幫醫生閱讀龐大論文新知,並成為醫生病情判讀輔助幫手。 數位時代報導 https://www.bnext.com.tw/article/50945/asus-life-digital-hospital
0 評論
發表回覆。 |